齊家文化資源的優勢不僅在于中國商人的出發地和中華民族商貿流通的重要起源地,而且在于有證據證明學術界正在尋找的夏或者夏朝在臨夏州廣河縣阿力麻土鄉古城村,被稱為“夏古城”,同時,臨夏州有大夏河、臨夏回族自治州、臨夏市、臨夏縣,廣河有大夏部落、大夏古城、大夏縣、大夏郡、大夏長、大夏水、大夏川、大夏山水、大夏節度衙等一系列帶“大夏”的古縣名、古官職名、古山水名!端涀ⅰ芬稌x書·地道記》對大夏縣的記載:“縣有禹廟,禹所出也”。大禹治水成功后,禹成為整個部落聯盟的首領,為商貿流通和文化交流提供了保障。也就是說在齊家期,以夏古城為中心的部落聯盟或者國家雛形已形成,部落和城池的出現,人們有了固定的居所,有利于商人和物品的聚集、交換,為商貿流通和文化交流提供了保障,也催生了政治經濟文化的繁榮,夯實了商貿流通的基礎,鞏固了政治經濟文化的地位。
臨夏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區,五千年前就有先民生活居住,早在2000年前的西漢,漢族先民進入臨夏,帶來了先進的農耕技術,農耕文明逐漸形成;唐宋時期,阿拉伯人、波斯人隨絲綢之路落居此地,元明清時期,由于屯墾戍邊、移民實邊政策和民眾規避戰亂、經商務工、自由遷徙等,以回族為主的穆斯林先后入居,日漸繁盛,穆斯林文化深深扎根。近年來,國家提出的“一帶一路”戰略,使臨夏成為絲綢之路經濟帶甘肅黃金段上的重要節點和板塊,利用千載難逢的機會,進一步推進與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地區的經濟貿易合作,搭建更為廣泛的互通交流平臺,培育骨干企業,拓展國際市場,努力把臨夏打造成全國重要的食品產業基地、民族文化展示交流基地和商貿旅游基地。
三、做大做強文化產業,拓展地方經濟發展空間
臨夏處在黃土高原和青藏高原的結合部,是古絲綢之路東段南道重鎮,自古以來是溝通中原與西域經濟、政治、文化的紐帶。絲綢之路、唐蕃古道、甘川古道在這里交匯縱橫、互補有無,明代著名的四大茶馬司之一──河州茶馬司就設在這里。漢武帝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 ,張騫出使西域(《后漢書·郡國五》) ,是從隴西 (今臨洮) 出發,經大夏(今廣河)、枹罕 (今臨夏)渡過黃河,再沿湟水而上,越祁連山,進入河西走廊。隋大業五年 (公元609年)夏,隋煬帝西巡出臨津關(今積石山縣大河家),渡黃河,至西平 (今西寧市),后經大斗拔谷去河西 (《資治通鑒·隋紀五》)。唐代文成公主進藏都走絲路南道。隋唐之前,前涼十六國設立的“河西郡(甘肅)”和“河州府(今臨夏)”,說明隋唐之前,4000年前的齊家文化一直延續著2000年以來的玉石之路。
改革開放以來,素有經商傳統優勢的穆斯林,走南闖北,東進西出,臨夏現已成為國內食品、民族用品的生產、銷售和信息交匯區域中心。如三甲集不是牧區卻有全國首屈一指的皮毛交易市場,沒有一棵茶樹卻有著西北最大的茶葉批發市場,這些從不同的方面見證了著名經濟學家費孝通先生“東有溫州、西有河州”的贊譽。放眼望去,無論是在東南沿海等發達地區,或是在霍爾果斯口岸以及中亞、西亞等國,都有著臨夏人的身影,從他們的身上我們可以清晰的看到齊家先民善經商的蹤影。如今,越來越多的臨夏人正沿著從甘肅——青海、西藏、新疆——中亞、西亞各國的這條新絲路,做大做強著自己的事業。
臨夏山清水秀,物華天寶,優美的生態環境、獨特的自然人文景觀,是上天賜予臨夏人民的寶藏,齊家文化故里,是中國商人的出發地、是中華民族商貿流通的重要起源地。臨夏要搶抓政策機遇,積極申報文化保護和開發項目,堅持“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的原則,科學開發文化資源,努力對外推介,加強對齊家文化的研究和整合,加大資金投入,加大開發力度,彰顯民族文化特色,提升文化“軟實力,從而形成成熟的文化產業,擴大齊家文化外在影響力,實現文化品牌的有效輸出。
Copyrights©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甘肅省齊家文化研究會
甘肅省齊家文化研究會 廣河縣齊家文化博物館 主辦
地址:廣河縣城關鎮河北新區廣仁街1號 郵編:731300 電話:0930-5936016 傳真:0930-5936016
隴ICP備2021002768號 甘公網安備62292402000104號
技術支持:甘肅南博網絡科技有限公司